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2022-06-30 16:53:19 中国商报网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通过密集发放消费券以刺激消费回暖。其中,发放数字人民币形式的消费券或红包成为试点地区促消费的重要形式。从场景拓展来看,数字人民币既持续深耕零售餐饮、公共交通等高频次场景,又在惠企纾困领域助力良多。
红包活动扎堆
近期,深圳分两轮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了3000万元“乐购深圳”数字人民币红包,可在深圳1.5万余家具备数字人民币核销功能的线下商户以及平台消费场景中使用。不少深圳市民领到红包后,在线上线下尝鲜数字人民币支付。
数字人民币消费券活动也在成都火热进行。据悉,成都数字人民币消费券通过美团平台发放。据美团相关活动负责人介绍,“发放的消费券分为餐饮外卖、超市便利、酒店民宿、景点门票共4类,可以应用到丰富的生活场景中。”
在各大试点城市,新一轮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层出不穷:6月24日,义乌市开展首次数字人民币红包体验活动,发放共计10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6月22日,厦门市也启动了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金额高达2022万元,单个红包最高可领1万元;金华市也于6月19日开展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活动,金额总计2000万元。
陆续开展的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有效带动了消费,使用数字人民币消费的金额和人数都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在各地政府的主导下,再加上电商、互联网平台以及相关企业的共同助力,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的宽度和深度正在不断延伸。
普惠推广齐发力
“数字人民币的技术特性非常适合精准促消费。”博通咨询金融业分析师王蓬博表示,在“6·18”相关活动促销推广效应作用之下,数字人民币覆盖用户以及开立钱包数量迎来新一轮增长。
近日发布的《2022数字人民币社会价值报告》显示,数字人民币作为普惠的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正在成为提振民生消费、服务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的新支点。各地政府主要采用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的方式进行推广,实现拉动消费和践行普惠的效果。
业内人士表示,数字人民币红包消费活动既能有效刺激消费,又能让大众快速了解、接受数字人民币这种支付方式,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与直接发现金的形式相比,数字人民币红包更有利于转化为短期内的真实消费,因为数字人民币具有技术特性,通过智能合约可以对红包的使用时间、适用范围做出精准规定,促进消费者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消费,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
“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服务实体经济和便利百姓民生。”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我国移动支付十分发达,移动支付工具非常多,因此场景丰富程度往往影响用户选择和使用体验。完善的生态体系、丰富的应用场景,能让数字人民币无处不在、触手可及,进而吸引更多的老百姓选择使用。
惠企纾困助力良多
试点两年多来,数字人民币的场景拓展已从纯线下走到了线上线下融合,从最初的聚焦零售场景布局向产业侧和政务侧延伸。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数字人民币在惠企纾困领域进行了多项创新探索,有望为后续的场景拓展积累经验。
其中,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太仓分行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向当地一家新型材料生产商发放了普惠贷款150万元,并作为原料款支付至上游供应商数字人民币钱包。这是全国首笔由银行发放的数字人民币普惠贷款。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网络金融部、数字人民币创新实验室副总经理黄晓冬表示,使用数字人民币发放普惠贷款,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新途径,速度快、利率低、效率高,同时还可确保授信资金闭环流转和用途的真实可信,增加了普惠金融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
而在财政补贴方面,厦门落地了一项创新业务场景。交通银行厦门分行与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管委会共同推动以数字人民币形式支付当地某进出口企业财政补贴资金。该行相关人士表示,数字人民币财政补贴资金的成功发放,实现了数字人民币与现有二代支付工具间的交互,提升了数字人民币普惠性和可得性。
央行表示,下一步,要深化在零售交易、生活缴费、政务服务等场景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把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试点落脚到服务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上去,让更多的企业、个人能感受到数字人民币的价值。(悦文)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对外开放“步步高” 中国资产吸引全球目光
下一篇:物流稳中向好支撑经济复苏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