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受到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围绕人工智能等领域提出了3份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带来两份建议,分别聚焦探索绿色低碳实践,推动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快竹基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助力落实双碳目标。
2025年全国两会拉开帷幕,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聚焦人形机器人、低速无人驾驶、智能驾驶保险、低空经济领域提交了四份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彭寿再度围绕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提升大科学装置创新效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强化“好材料”创新供给支撑“好房子”建设等相关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带来多份建议。记者注意到,今年钟宝申继续将目光放到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及农村建筑光伏领域;除此之外,他还建议加强自主创新,化解当前行业面临的低价内卷等问题。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泰证券总经理冯艺东带来了七份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建议。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ESG办公室)主任周燕芳持续关注社会民生保障领域,就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巨灾保险发展以及支持引导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发展等提出了建议。
并购基金作为促进行业整合、打造行业龙头的有力抓手,日益受到市场关注。然而,并购基金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难点、堵点。
全国政协常委、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全国两会前夕,就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话题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专访。在近一个小时的对话中,这位亲历改革开放47载的学者型官员,围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多项关键建议,尽显政策前瞻性与实践导向。
日前,何杰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围绕创业投资、科技与金融、人工智能发展等话题分享观点。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拟提交“推动分布式电源高质量、有序发展”“加快推进供热碳核算体系建设” 等四项建议。
全国两会临近,证券时报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投公司董事长袁国华今年将关注创投领域的税收话题。他建议,进一步优化税收政策,以鼓励创投机构长期投资,提出了包括探索抵扣创投成本的全生命周期计税模式、针对投资硬科技初创企业的创投机构出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
在商文江看来,要推动创新发展,就需要政府部门始终坚持依法治理,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让企业能够“法无禁止即自由”。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也谈到,要分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对齐社会实际所需。
如何打通耐心资本长投入市卡点堵点?我国是否有必要设立平准基金?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
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正在瑞士小镇达沃斯举办。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杰里米·尤尔根斯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推动全球技术和基建合作等方面大有可为。
新的一年,上海将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
新的一年,湖北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扛起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责任担当,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采访了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
近日,《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书记、副局长贾春曲,请他介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在“双碳”目标和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背景下,探索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转型方面的经验,以及对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思考。
跨入2025年的安徽,如何把总书记为安徽擘画的蓝图变为现实?怎样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日前,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
新的一年,作为经济大省的山东如何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委书记林武。
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广东占有重要分量,经济总量、外贸进出口总额、海洋生产总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区域创新能力等长期位居全国前列。
新的一年,福建省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本报记者采访了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赵龙。
内蒙古聚焦高质量发展,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弘扬蒙古马精神,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果。内蒙古在新的一年如何做好工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记者采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
近日,国寿养老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军辉表示,要坚持以普惠金融为方向的发展道路,推动养老三大支柱业务协同发展。
12月11日至12日在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明年经济工作怎么干?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在哪儿?《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六位经济学家,一起来看他们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