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通过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不仅生产成本下降,商品品控也更好,退货率随之下降。
近日,2024年度中国农资经销商年会暨第四届智慧农资发展与应用大会举办。会上,全国农资保供平台正式宣布成立。
新型消费,是指基于新技术、新业态形成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从业态上看,主要表现为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等消费新业态。当前,新型服务消费发展态势如何?如何进一步增强新型服务消费发展动能?记者进行了探访。
9月以来,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显效,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累积增多,有充足信心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
中国经济在当前和未来将为世界作出哪些贡献?一个把握大势、立足优势、不惧风雨、坚定向前的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在一系列存量和增量政策带动下,我国经济持续显现回升向好态势。11月份,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速较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
如今,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为代表的一批跨海大桥已成为交通强国加快建设的亮丽名片,彰显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劲实力。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谋新策、出实招,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加快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动能新优势壮大,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下降0.6%,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继续回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5%,连续两个月降幅收窄,环比上涨0.1%,环比增速自6月份以来首次转正。
记者9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11月,全国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13条,运营里程10522.1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40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7.1亿人次,同比增长5.2%。
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面对不确定性增多的外部环境和需求差异大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如何出海远航、行稳致远?怎样在合作共赢中共创发展新机遇?
记者近日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获悉: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从2018年占全国比重23.9%提升到了2023年的24.4%,今年前三季度增速达5.4%。
储好粮、管好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1.4亿吨,秋粮收购工作平稳有序。今年秋粮收购有何特点?记者进行了采访。
过去,高铁上信号不好,一进隧道就“失联”;如今,和常健一样,许多旅客都有同样的感受,高铁上的信号越来越好,甚至过隧道时都能接打电话了。
近期一揽子财政货币政策密集出台,力道足、靶向准,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存量政策叠加增量政策,政策效能持续释放,稳预期、强信心、增干劲,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为顺利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绿色贸易、保税维修等外贸新业态愈发受到关注。商务部近期发布的《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指出,要推动绿色贸易、保税维修创新发展。
今年以来,新茶饮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愈发明显成为共识。在同质化“内卷”加剧背景下,头部品牌开始寻求破局之道。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京东集团联合发布的2024年11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15.5点,较上月提高0.5点,创近7年新高。分项指数中,总业务量指数、农村业务量指数、物流时效指数等有所上升。
从中央到地方,一揽子政策密集推出,释放出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强烈信号。在各方努力下,市场预期和发展信心提振效果如何?市场出现了哪些变化?
商务部全国家电以旧换新数据平台显示:截至12月6日24时,2963.8万名消费者购买8大类家电产品4585万台,带动销售2019.7亿元,其中一级能效产品销售额占比超过90%。
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有充足信心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最大引擎作用。”
“10位客人用餐,点3至4个凉菜、5至6个热菜比较合适。”在北京市朝阳区紫光园望京阜荣街店,服务员杨敬召向正在点餐的消费者建议,“咱们可以先少点两道菜,不够再随时加。”
站在当前的节点回顾和展望,货币政策的支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明年的货币政策方向又会如何?
改革成效显著,大量科研成果加快完成了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2023年底,安徽在106家单位全面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已累计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044项,成果估值5.44亿余元,成立或入股企业85家,企业市值116.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