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产业 > 正文

​一场“苏超”如何带动27亿消费

记者 孙庭阳  2025-08-14 17:32:47  《中国经济周刊》

超过1/3,27亿元。

前者是江苏足球超级联赛(俗称“苏超”)7月5日第六轮南京队主场对阵苏州队比赛的江苏省外观众比例,当天现场球迷超过6万名。后者是比赛前后3天内,南京市文旅消费总额,其中,异地文旅消费17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同期,美团全平台数据显示,南京游客规模全国排名第二。

“苏超”怎会有如此大的长尾效应?声势为何能这么大?

打造 “赛事+文旅” 新消费模式

“‘苏超’打造了‘赛事+文旅’的文体旅商深度融合新消费模式。”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5月,《江苏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若干措施》提出,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培育一批体旅融合项目。“苏超”开赛后,江苏各地推出了多项体旅综合活动:南京有“跟着‘苏超’购南京”,球迷凭票根可享受购物、餐饮、住宿三重优惠;常州实施“持扬州身份证免费游A级景区”政策,吸引数万名扬州游客到访;盐城推出“观鸟+观赛”套餐,引导新型消费热潮。

国海证券点评“苏超”的影响:经济影响力已突破传统体育赛事的界限,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一方面,超高上座率数字背后,是门票销售火爆、餐饮消费激增以及住宿需求井喷。另一方面,“苏超”盘活了江苏省过去10年建设的30余座专业球场,这些存量资源曾经长期闲置。场馆利用率显著提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及价值最大化,整个足球产业都将有望受益。

“影响力早已超越足球竞技本身。”吕永刚认为,从“票根经济”到“流量经济”、体育消费到周边文创、“体育+文旅”到“新体育+新商业”、体验消费到情绪消费、全域观赛到全域消费,“苏超”以城市为基本单元,不断拓展消费业态、延伸消费链条,形成可观的消费带动力。

截至目前,江苏围绕“苏超”发布1800多项文旅活动和130多项惠民措施,引导参赛城市推出“看球+旅游+美食”等文体旅套餐,形成了“体育赛事引流、文旅消费变现”的模式。

大小企业积极“参与”。“苏超”刚开赛时,赞助商是个位数,现在,已达20多家,其中包括多家上市公司。江苏省内有江苏银行(600919.SH)、海澜之家(600398.SH)、共创草坪(605099.SH)、龙蟠科技(603906.SH)和今世缘(603369.SH)等;省外有福建厦门的安井食品(603345.SH),更有在香港上市的华润啤酒(0291.HK)。还有一些小品牌同台亮相,例如,“东哈·东北街边烧烤”、煎饼、骨科医院等。

做大非职业足球联赛,推动产业发展

6月中旬,“职业球员是否参与‘苏超’”成为互联网上热门话题。徐州市相关负责人回应“前国足球员或加盟‘苏超’徐州队”问题时说,“苏超”须保持纯正的草根属性,它是普通足球爱好者展示热情的舞台,不能把它搞变味了。

吕永刚认为,“苏超”通过降低参与门槛、链接地域文化、激发城市认同与荣誉感,让足球比赛成为“自家足球”,让足球融入城市、走进群众。这是“苏超”发展壮大的基础。

“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要把普及性的、群众性非职业足球联赛的规模做大。”著名足球解说员张路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非职业足球联赛要降低门槛、缩小差距。大家都能上场踢球,体现了“重在参与”;球队之间水平差距小,比赛才激烈好看。水平特别高的球队,可以去踢更高级别的比赛。此外,球队的目标要避免过多功利性,没必要争铁定赢球、争排名领先,“我们享受踢球,球迷享受看球,这就足够了”。

2024年末,江苏省常住人口8526万人,如果江苏的城市联赛向区县下沉,足球产业规模会非常可观。现在,其他省份也在搞足球联赛。“如果大家都在办赛,会有很多人踢足球,足球产业、体育产业规模,你说会有多大?”张路把这个问题抛给记者,满是兴奋。

“苏超”火热进行中,江西“赣超”又开哨,山东的“鲁超”也将要开始。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谁在交替领跑,谁在奋起直追
下一篇:脱贫产业兴,日子有奔头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