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产业 > 正文

堂食“货真价实”,外卖“凑合了事”?

新华社记者  王雨萧  胡林果  冯维健  2025-07-31 15:48:19  人民日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部分餐饮商家存在堂食、外卖标准不同的现象。

“很多菜堂食很好吃,点外卖就变味了。”消费者林先生说,不仅菜品口味有差别,感觉食材也有不同,有次点烧烤外卖,发现商家偷偷换成了更便宜的肉。

对此,经营一家烤肉餐厅的艾先生表示,对多数正规商家而言,操作上并不可行,“中午、晚上特别忙,大家只想赶紧把餐出完,别积压太多订单,很难有精力搞‘两套生产线’。”

一家咖啡厅的负责人王女士说:“店里有款咖啡,表面奶沫很受欢迎,如果做成外卖就必须做去奶沫处理,因为配送过程中奶沫会塌陷,导致顾客认为量少了或者中途洒了。为了避免质疑,只能被迫‘双标’。”

也有商家表示,不排除个别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而用料“双标”。

相比原材料使用差别,“外卖分量不足”“线上线下价格不一致”等,是消费者反映更多的“双标”问题。

一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配送时间、距离等原因,外卖送到时,口感、食物形态会发生变化,很多消费者对原材料并不敏感,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较难被发现,消费者维权、举证难度大。

“商家应明确告知外卖、堂食标准是否相同。”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应进一步推广“明厨亮灶”,鼓励外卖商家在餐饮制作现场安装监控设备,让消费者能实时查看菜品制作。

业内人士建议,一些消费者认为的商家“双标”行为,属于当前法律法规尚未明确地带,取证相对困难,处罚难以明确;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并建立线索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共治。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数数“果篮”“菜篮”里的“第一”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