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产业 > 正文

重庆市潼南区推广机械化种植——

农机上丘陵,“农民专家”也行

本报记者 王欣悦  2025-06-03 10:43:18  人民日报

图为陈伟在改造农机。

潼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柿花村,农机穿梭在田间。远看寻常,凑近一瞧,这些农机怎么和别地见到的不太一样。

农户王航从驾驶室探出头来:“老陈改造的农机真行!”

“这是我们的四合一旋耕机。”陈伟介绍。作为远近闻名的“农民专家”,他和团队改造好的一台台农机,开上山地丘陵。

为何要改造农机?

“潼南山地丘陵多,有农户反映,农机不好开上去,开上去也不好用。”陈伟萌生了改造农机的想法,先从结构简单的犁开始。

两块废铁皮、几颗铆钉,焊在一起就是一个起垄犁。听着简单,却很管用。“把起垄犁固定在机器上,作业时犁尖斜插地面,就能拖出整齐的垄沟。”在农机改造基地,陈伟边比划边说,“一组3个起垄犁,只要600元,加在旋耕机上,就又能旋耕又能起垄。”

起垄犁几经迭代,在丘陵地区派上了大用场,乡亲们反馈好,陈伟的干劲更足了。

“人工用锄头一个一个打完穴,还要再一个一个去施肥,效率低,要是能机器自动进行就好了。”与种粮大户交流,陈伟又有了新点子,“能不能让农机成为‘多面手’,‘包办’更多农活?”

掀开四合一旋耕机的发动机舱盖,陈伟指着加装的零部件说:“‘多面手’的秘诀,就在这里。”起垄辊后方加上一根布满尖角的滚轮,是用来打穴的,“滚轮一圈5个尖角,错位分布2排,滚一圈就能打10个穴,效率翻倍还不容易卡土。”陈伟接着往上一指,滚轮上方是加装的小电机,一启动,肥料就自动滑进打好的穴里。出肥槽口处还安装了滑片,也能由电机控制。“想要多出点肥,滑片往外一拨,槽口就能变大。”他说道。

“四合一旋耕机是根据本地作物种植的行距改造的,集旋耕、起垄、打穴、施肥功能于一体,农户不用分别购买农机,效率提升不少,费用差不多减半。”陈伟说,原先使用小型手扶式微耕机,一天耕5亩地,费用200元;而用四合一旋耕机,一天就能耕50亩地,费用1000元。

小改造,大成效。今年,潼南的3万亩白菜和长白萝卜田,都用上了陈伟所在合作社的设备,农机订单源源不断。

傍晚,培训课在田间开讲。20多位农户围坐,陈伟拆开一台故障旋耕机:“传动皮带松了就打滑,大家使用时要勤检查。”

“机子上的施肥槽总堵,啷个办?”有人提问。

“把进料口改成锥形,这样一来,上面推着下面,流动性更好,就不容易堵了。”

“我们还要改造更多农机,并把农机技能培训持续办下去,让乡亲们用上好农机,会用好农机。”对于未来,陈伟满是期待。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瞧!咱老乡消费也挺“潮”
下一篇:购买二手车,如何更放心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