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产业 > 正文

支撑数据要素“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本报记者  王云杉  2025-02-26 11:29:05  人民日报

当前,数据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有研究显示,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更好保障数据要素安全高效流通利用,亟须进一步完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日前,《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发布,提出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

何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如何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从技术架构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包括数据流通利用设施,以及网络设施、算力设施、安全设施。”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表示,4个设施共同支撑数据要素能够“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

——建设高效供给体系,支撑数据“供得出”。

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首先得解决“数据从哪来”的问题。《指引》提出,将链接公共数据、主动公开的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以及各类高质量数据集,对社会形成统一的数据资源开放目录。

数据质量,也是影响数据使用的关键因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介绍,接下来还要研究制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相关标准,从数据生成、注释定义到数据管理的全过程,确保数据标注的准确性和数据模型的专业性。

——建设流通利用设施底座,促进数据“流得动”。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介绍,国家数据基础设施需要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赖的流通环境,便于人、物、平台、智能体等快速接入,实现数据在不同组织、行业之间安全有序流动,精准匹配数据供需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指引》提出将按照统一目录标识、统一身份登记、统一接口要求,建设数据流通利用设施底座。“统一目录标识确保了全域数据可见,统一身份登记实现了数据共享主体可信,统一接口要求支撑数据可流通。”沈竹林表示,将建立全国一体化的分布式数据目录,形成全国数据“一本账”。

——加强算力、网络支撑,推动数据“用得好”。

网络和算力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未来,我们将适度超前建设网络设施,加快网络升级‘连算成网’。”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介绍,工信部将指导基础电信企业规划建设高速宽带网络,扩大千兆网络覆盖范围,有序推进5G网络演进升级。按需部署干线400G和城域800G高速光传输系统,打造高速稳定的传输通道,更好支持数据的流通和利用。

——建设安全保障体系,守好数据“安全门”。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首先要筑牢数据安全“防火墙”。沈竹林表示,建设数据基础设施要推动安全保障体系与流通利用等设施能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相关标准规范,确保流通的数据来源合法、隐私保护到位、流通交易规范运行。

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沈竹林介绍,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4000亿元,带动未来5年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

据测算,我国数据企业数量已超过19万家,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未来,随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运营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完善,数据要素将实现快捷流动,为数据产业注入新动力。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市场广潜力大
下一篇:智慧旅游为景区注入新活力(消费万花筒)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