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图书 > 书摘 > 正文

金融创新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2023-04-19 16:45:42  人民日报客户端

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8次提及的共同富裕?

中国如何在巨量人口规模下实现共同富裕?

为什么说共同富裕的重点不是存量财富的均贫富,而是增量财富?

共同富裕可以一步到位吗?是要一味平均吗?

如何看待实现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与三次分配?

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金融如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就业创业、中小企业投融资、零工经济、房地产、城乡差距、乡村振兴对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落在何处?

……

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热点、政治热点,更是民生热点,监管者怎么看?研究者怎么说?从业者怎么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行业如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金融创新:助力实现共同富裕》这本书以金融的视角出发,试图回答上述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从前言中了解整本书的思路与逻辑。

前 言

杨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我们看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并非简单地“分蛋糕”,而是要在“做大蛋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分配机制。事实上,实现共同富裕归根结底离不开两个重点,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二是完善分配结构。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既有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内部压力,也有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等外部冲击。有鉴于此,金融作为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引领性作用;金融制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也需要不断弥补自身“短板”,努力服务于经济社会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致力于缓解各类“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事实上,已经上升到国家金融战略地位的普惠金融,与金融支持共同富裕密切相关,其不仅是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现金融“向善”的动力源,也是改善实体经济特定部门的金融资源配置不足,实现经济、金融、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抓手之一。尤其是伴随着新技术变化与经济金融数字化程度快速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命题,需要作为一项系统性改革工程重新加以梳理。

回顾历史,我国在2015 年底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2016 年我国央行推动

各国协同发布《G20 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又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并将之界定为“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

普惠金融的理念与相关金融发展概念也有一定交叉。例如,2017 年央行就“负责任的金融”(Responsible Finance)展开深入探讨,在当时互联网金融整治的背景下,强调普惠金融必须依法合规开展业务,要警惕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违规和欺诈行为。同时,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等概念也存在许多共识,例如2022 年首次G20 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突出强调了可持续金融对实现绿色、韧性、包容的全球经济复苏至关重要,指出各方将推进《G20 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发展转型金融以支持有序绿色转型,同时扩大可持续金融市场,便利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获得绿色融资、降低绿色融资成本。

在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下,普惠金融及相关理念进一步得到了拓展与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第20 期《求是》杂志撰文指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包括: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由此看出,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重点不仅包括广义的普惠金融,而且可以进一步涵盖以金融措施来解决更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

归根结底,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包括,一方面,通过数字化与新技术发展,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合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匹配给合适的客户”,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运用。也就是说,一国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金融机构与组织、金融产品与服务、

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等,都需要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寻找“短板”与不足,在推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更准确地定位服务需求、全面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集中部分金融资源,通过实现精准触达、高效组织、大数据征信保障、智能风控等,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提供给特定的弱势个人和企业,使其获得应有、合理、适度的金融支持,更好地改善自身境遇和得到发展机会。当然,为了做好这两方面工作,还需要不断优化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基础设施与“土壤”,持续完善监管与政策体系、明确金融科技伦理原则、探索新型金融文化与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

无论如何,深入研究金融支持共同富裕在新形势下具有更加重要的历史意义,亟须从理论、政策、实践的不同视角系统梳理和剖析。为此,本书围绕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与抓手、行业实践与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探索这几大主题,邀请来自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技术企业的各方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试图全面梳理金融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与逻辑,希望能够给各界读者带来有价值的参考与启发。

图片1.png?x-oss-process=style/w10

书名:《金融创新: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杨涛 主编

书号:ISBN 978-7-5115-7408-4

定价:48.00元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责编:崔宝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区块链+民生”,服务更深入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