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产业 > 正文

协同融合促中西部能源绿色转型

赵春雨  2022-11-07 21:30:03  经济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这些表述,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意义重大。作为能源生产与外送基地,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富集,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如何将这一地区的“高耗能、高碳排”产业进行低碳绿色转型,是一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以产业协同融合的方式“破题”,不失为一个具备可行性的好办法。

产业协同融合,是不同行业在技术、产品、市场等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得传统产业固有的条块分割被打破,产业边界趋向模糊,从而构建出新型协同融合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协同融合与产业间的集聚发展,可以促进创新与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实现减污降碳,降低单位效益的能耗。

而中西部地区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富集地区,还是传统化石能源、矿产资源、重化工业等高耗能产业集中地区。研究表明,若通过产业协同融合的方式,将这些高耗能产业与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产生低碳排放效果,则可为建设碳捕获、运输和封存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同时,此举还可以就地消纳中西部地区过剩的新能源电力,解决中西部地区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困境,加快产业发展规模与速度。中西部地区新能源与资源优势也可借此充分发挥,吸引东部地区相关产业向中西部布局和有序梯度转移,进一步解决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有鉴于此,应多角度施策,促进高耗能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应强化区域、产业的协同联动,在产业布局规划上按照空间、区位、能源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统筹优化地区间在资源、能源和产业方面的功能布局,积极开展区域协调和产业协作。中西部地区可根据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制定实施本地区产业开发的方案,利用新能源优势,吸引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另一方面,应逐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综合能源智慧化。要以数字赋能实现源、网、荷、储、用全产业链统筹协调发展。依托大数据系统和信息化能力,打造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推动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融合应用,在线监控与辅助决策,促进产业与生态协同创新发展。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新能源基地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构建数字化电力系统。开展耗能企业用能信息广泛采集、能效在线分析,依托精细化功率预测、优化调度、需求侧响应等一系列集成技术手段,以高效、智慧的调度运行体系实现源、网、荷、储、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提高全产业链的统筹协调发展能力,促进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市场引领消费新潮
下一篇:数字化让交通更智能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