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邹 翔 2025-03-07 14:42:37 人民日报
人工智能会取代你我吗?这一话题引发热议,有代表委员认为人工智能正赋能千行百业并逐渐取代人工,还有代表委员认为要加强学习,无须过于担忧来自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竞争。
回答这个问题,对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说,似乎就太简单了。人工智能不会直接判断,而是条分缕析,最后得出“协作共生而非简单替代”的结论,甚至还能展现整个思考过程。
看似确凿的结论,背后却有“悖论”:人工智能大模型对“不会取代你我”的结论论证得越好、越严密,越可能引发人们对于被抢走饭碗的压力和焦虑。
面对“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工智能,人类的不可替代性究竟在哪里?其实,答案已在前文中出现:焦虑或欣喜这样的人类情感,恰是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
正因如此,人们主动拥抱技术革新,在学习掌握新工具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在探索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更好用、更可靠的过程中,持续补齐制度短板。种种情感,构成了每个个体向前奔跑的原动力。无数量变的累积,最终铸就人类社会向前突破的质变时刻。
这种能动性,是人工智能尚不具备的。就像人工智能大模型所给的答案,无论多么饱含“情感”或者“创造力”,都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生成的,本质上仍是机器对人类创造的模仿。
代表委员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意见建议,是否同样引发了你的思考?当前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探索虽然还有限,但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某个创新创造、巨大转变的起点。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工智能,如何更“能”(话重点)
下一篇:在“真香”体验中“拉满”消费热情(互动)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