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产业 > 正文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超九亿人

数字消费带动新消费热点

本报记者 金 歆  2024-11-01 15:00:59  人民日报海外版

10月24日,第七届世界声博会在安徽合肥开幕。本届声博会共设置科技馆、工业馆、教育馆等8个主题展馆,吸引观众参观。图为观众在体验一款健康体检一体机。

新华社记者 傅 天摄

 

当前,数字消费已逐渐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互联网助力数字消费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当前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超过9亿人,数字消费的发展正稳步推动消费市场转型升级。

数字消费增长点不断涌现

平台经济的兴起,在引导消费需求、挖掘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等方面,日益发挥显著作用,带动了国货“潮品”消费、绿色健康消费、文娱旅游消费等一大批新消费增长点加速形成。

国货“潮品”消费表现亮眼,成为近年来重要的数字消费增长点。“真丝马面裙、宋锦马甲、盘扣上衣、香云纱衬衫……我网购了许多国潮服装,节假日逛街游玩时穿。”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95后张女士说。

《蓝皮书》显示,近六成网购用户购买过国货“潮品”,其中有66.5%的用户认为国货品质不输国外品牌。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国货提质创新,消费者对国货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不断提升,加之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共鸣,消费本土化将成为新趋势。

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智能消费等新消费模式也成为重要消费增长点:25%的网购用户近半年来购买过绿色节能产品,购买过健康和养生类产品的用户占网购用户的26.1%,购买过智能家居产品的用户占网购用户的25%。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智能+’领域创新创造加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更加丰富,逐步成为潜力巨大的数字消费增长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说。

数字消费场景持续拓展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各个消费场景中深入应用,线上与线下、业态与场景的融合发展日益成为数字消费的重要特征。

“这就是我们合作社的山羊,都是‘喝着山泉水、吃着山野菜’长大的……”一大早,安徽省舒城县志菊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志菊一边赶羊出圈,一边用手机做起了直播,销售羊肉等农产品。她的手机里不断弹出新订单提醒。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蓝皮书》提到,观看短视频或直播的用户中,71.2%的用户因观看短视频或直播而买过商品,53.7%的用户经常收看直播带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师陈静说,直播、短视频、内容电商模式正在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形成了兴趣“种草”、下单、分享的网购路径。

即时零售是另一种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数字消费新模式。数据显示,使用包含闪购、同城配送的即时零售用户,已占网购用户的26.4%。“即时零售消费通过挖掘商超、送药等生活服务领域的消费潜力,满足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即时性消费需求,让消费者尽享便利生活。”陈静说。

数字消费群体日益崛起

《蓝皮书》显示,90后、00后是数字消费主力军。00后网络购物使用率达88.5%,在个性化消费、国货消费、智能消费等领域较为活跃。“90后、00后群体热衷网购、乐于尝新,是最主要的,也是未来十年最具成长性的数字消费群体。”张晓表示。

“银发族”也是数字消费的重要增长极。“这个摄像头,将人体影像转化为火柴人形象,能通过步伐状态及时预判老年人是否有中风、跌倒风险。”成都一家技术公司负责人史先生说,产品在网上销量很好,受到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欢迎。

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有关部门需要结合互联网消费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为新兴互联网消费业态、新型消费群体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森林食物丰富百姓餐桌
下一篇: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 住房租赁成盘活存量新方向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