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四川成都创新检测方式——
本报记者 李凯旋 2024-10-14 11:29:02 人民日报
桥上,来往车辆穿梭不停;桥下,形似一个双层“呼啦圈”的检测机器人正在作业。只见它内圈的轮子紧贴桥墩,缓缓向上攀爬;外圈的扫描仪器不断绕圈,对桥墩进行常规检测。
“这是我们的新设备——爬墩机器人,不仅操作高效便捷,而且提高了精细化检测水平。”四川成都城市道路桥梁监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陈杨介绍,检测人员将机器人调整好后,便可操纵其向上爬行。机器人到达预定高度后驻留,随后开启环形扫描模式进行桥墩检测。
爬墩机器人具有精准识别隐患、全天候智能记录等功能,能够全覆盖、无死角地对桥墩进行检测。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机器人在检测过程中,共有8个高清摄像头对墩柱外观进行影像捕捉,并实时将影像数据传回控制系统。“机器人配置了姿态传感器,可以确保爬升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机器人捕捉到的影像数据经过处理还能够快速生成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对墩柱的精细化检测,保障桥梁安全。”负责桥梁检测的技术人员周仕军说。
在过去,高墩、高塔结构的检测经常采用远距离光学望远镜、近距离人工吊装等方式。“检测一个桥墩需要半天时间,效率和精度不高,而且只能在光线较好的环境下进行。”陈杨介绍,如今有了爬墩机器人,一般只需要20分钟就能检测完一个桥墩,仅需3小时便可生成检测报告,效率大大提高。
除了爬墩机器人,该中心还运用水下机器人对桥梁进行检测。“成都地处长江上游,城市桥梁中有许多跨河桥,需要确保桥梁水下结构的安全稳定。以往我们都是采用蛙人水下摸桩的方式进行检测,但由于水下环境复杂、能见度低,检测容易出现误差,而且水下摸桩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周仕军介绍,“水下机器人配置了水下高清摄像机和强大的动力桨,检测人员可以控制机器人从水面、水下等多个角度贴近桥梁水下结构,实现在复杂水流环境下高效、安全、准确地开展数据采集和问题记录,大大降低桥梁养护风险,保障桥梁水下结构安全。”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