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思想 > 正文

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密码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和实践价值(上)

  2023-09-04 10:27:24  新华社研究院

编者按:《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密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和实践价值》是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推出的智库报告,报告从哲学、方略、战术、全球视野等维度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探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之源。新华社研究院官方微信订阅号将从今天起刊发报告全文,以飨读者。本期播发导论及第一章。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鲜明特征

1.1 守正创新:为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1.2 鲜明特征:认识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钥匙

美——为人民谋幸福的经济学

实——为民族复兴奠定更强大物质基础的经济学

效——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协——为万世开太平的经济学

共——共同富裕、天下大同的经济学

第二章 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方略

2.1 以新发展阶段锚定发展新方位

2.2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2.3 以新发展格局重塑发展新优势

2.4 以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力

2.5 以重大国家战略开辟发展空间

2.6 以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主动权

第三章 经济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方法

3.1 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稳中求进 以进固稳

3.2 把握好危和机的关系——危中寻机 化危为机

3.3 把握好供和需的关系——相互促进 动态平衡

3.4 把握好内和外的关系——联通内外 畅通循环

3.5 把握好破和立的关系——统筹谋划 先立后破

3.6 把握好远和近的关系——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第四章 回答全球经济发展之问——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世界意义

4.1 坚持发展优先,为缩小全球鸿沟贡献中国力量

4.2 坚持互利共赢,为推动开放合作共享中国方案

4.3 坚持命运与共,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理念

第五章 探源:习近平在地方的经济治理故事

5.1 习近平在正定

5.2 习近平在福建

5.3 习近平在浙江

5.4 习近平在上海

结 语


 

导论

思想是历史的航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时代方位和历史阶段进行科学判断,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创立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是指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行动指南。

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新时代 10 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 54 万亿元增长到 121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

——5 年来,中国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乘风破浪向前,“十四五” 取得良好开局。

——3 年来,面对世纪疫情,2020 年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3 年经济年均增长 4.5%、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2022 年,面对疫情反复、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因素, 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3%,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深刻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我们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深刻揭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伟力。

长路有险夷。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国际形势越是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是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步调一致向前进,形成强大发展合力。这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砥砺向前的关键所在,是战胜困难、踔厉奋发的自信所在。

本报告从哲学维度,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鲜明特征,从“美”“实”“效”“协”“共”五个关键字出发,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守正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本报告从方略维度,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方略,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中国经济坚持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本报告从战术维度,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方法,阐释这一思想所蕴含的把握稳和进、危和机、供和需、内和外、破和立、远和近等辩证关系的大国经济治理智慧。

本报告从全球视野,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世界意义,阐释这一思想对全球发展之问的深刻回答。

本报告还梳理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的若干经济治理故事,从中探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之源。


 

第一章 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鲜明特征

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1]

——习近平

 

习近平经济思想植根中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方位,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精华,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和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二十一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做好中国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哲学维度看,习近平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指导经济工作实践和探索经济建设规律,强调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中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1.1 守正创新:为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根本保证: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创造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犹如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掌舵领航就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2]“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3]。

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重大理论观点,强调党的领导要在经济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并提出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方法。

这些新理论观点,形成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系统理论体系,不仅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和政治高度统一的辩证关系,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也为全球政治经济学深入研究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执政党和经济的关系开拓了新视野、提供了新理论。

鲜明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奋斗目标、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诸多方面论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拓展了人民立场的理论内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

强国路径: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 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突破,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首要任务:

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一个国家走向富强,既要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也要实现经济质量的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经济思想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部署,回答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路径选择、主线等基本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原则、生产和需要关系、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系统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

制度基础: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造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研究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些新观点新理念新思想,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和概括,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

和合之道:

坚持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创造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处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复杂变局向人类社会发出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的时代之问。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5]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出发,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关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坚持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命运与共,以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全球经济治理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论述,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全球化规律的认识,深刻回答了当今世界之问, 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新篇章。

 

1.2 鲜明特征:认识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钥匙

习近平经济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有“美”“实”“效”“协”“共”五个方面的鲜明特征,这是认识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体系、思想逻辑、丰富内涵的钥匙。

 

 

 

美——为人民谋幸福的经济学

扬精华以炫燿兮,芳郁渥而纯美。[6] 一个“美”字,承载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2012 年 11 月 15 日,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话语铿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981 年举行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作出的科学论断,重点是要解决“有没有” 的问题。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从解决“有没有”到破解“好不好”,既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又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全面升级。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习近平经济思想也由此出发,形成了一个相互衔接、层层深入、系统完善的经济学说体系。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统筹需求与需要, 聚焦于“美”,构建起为人民谋幸福的经济学。

这种“美”,核心要义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紧扣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消费心理、需求结构的质的变化,抓住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依据和动力,明确了让全体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理想境界和发展目标,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

这种“美”,在于生活品质的提升、民生获得感的增强和精神世界的日益丰盈。落实到经济工作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让供给侧与需求侧更好地匹配,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更多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不仅用起来更方便,而且看上去更美;不仅满足使用需求,而且带来精神愉悦,切实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这种“美”,在于美丽中国与美好生活的“美美与共”。环境美不美,生态好不好,攸关人民福祉和永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7] “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8]……一系列深刻隽永的论述,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深邃思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为民族复兴奠定更强大物质基础的经济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从苏联及东欧国家引进 156 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辅以 900 余个大中型配套项目,奠定了中国初步工业化的基础,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夯实了新中国的立国之基。经过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持续快速壮大,推动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靠什么积累和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靠什么引领和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统筹经济学与哲学关于价值的双重意蕴,聚焦于“实”,构建起为民族复兴奠定更强大物质基础的经济学。

“实”字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党人的立场。劳动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底,劳动是价值实体和内在尺度,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9]“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10]“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1]……习近平经济思想把经济活动的起点、主体牢牢锚定在生产、制造、创新等劳动性活动上,就是希望企业实实在在做产品、实实在在提供服务,以真实的、具体的、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理解、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向和根本,明确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12]。这就要求将金融服务、资本市场、虚拟经济、数字经济等 “风筝线” 都牢牢地拴在实体经济这棵大树上,在围绕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创新发展。

中国经济总量迈上 120 万亿元新台阶,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持续夯实,构建起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网络,正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弯道超车,粮食总产量连续 8 年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正是源于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奠定了愈发坚实的物质基础。

创新是第一动力,是驱动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13] “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14]……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部署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强化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卡脖子” 关键技术,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大飞机制造等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 2012 年的第34 位跃升到 2022 年的第 11 位。

效——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现代经济治理要实现既有活力又有秩序,最难把握的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改革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关键在于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经济规律和发展实际出发,统筹政府与市场,聚焦于“效”,构建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命题,没有一概否定西方经济学,指出“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15],同时也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积极有为地创造更便利、更优越的市场环境,及时防止市场的无序、失灵。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理论创新贵在付诸实践。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针对资本无序扩张、垄断设置“红绿灯”;在企业经营遇困的关键时期,及时出台税费减免、缓缴等政策……“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密切配合,“有为的政府”与“有效的市场”协同发力,为破解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经济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范式。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

2020 年 5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共二十大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指明方向。

协——为万世开太平的经济学

“木桶效应”启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新发展阶段出发,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聚焦于“协”,构建起为万世开太平的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掌握能够科学判断把握发展阶段的科学方法论。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在这个最大国情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发展阶段。这是准确把握时空方位、时代特征和阶段性任务得出的重大结论。

在新发展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协调发展,要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惠及人口最多,反对贫富差距、两极分化;追求物质与精神相统一,不仅要实现物质极大丰富, 而且要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吃子孙饭,不断子孙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反对国强必霸。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 = 西方化”的迷思,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固有缺陷的纠正与超越,一个“协”字贯穿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16]“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17]。这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得到鲜明体现,例如,既要城市繁荣也要乡村振兴,既要东部率先发展也要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 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富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兼顾速度与质量,统筹规模与结构等。

“协”,意味着必须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兼顾公平和效率的举措,使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向“帕累托最优”靠近。

“协”,也是“协和万邦”之“协”。新时代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如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推动国际减贫合作,“授人以渔”在非洲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自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不断造福各国人民。

共——共同富裕、天下大同的经济学

从管仲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到《礼记·礼运》描绘的大同社会,共同富裕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到邓小平同志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统筹效率与公平, 聚焦于“共”,构建起共同富裕、天下大同的经济学。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体现了与资本主义“以资为本”价值取向的根本区别。按照西方经济学遵循的逐利原理,人与其他生产要素统统被化为资本,并以此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然而现实情况是, 大量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特别是人的因素,并非全靠资本就能解决;只有把人的因素放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心, 才能廓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简而言之,社会主义是努力让大家都过好日子,资本主义则是有资本才有出路。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安排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他强调“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18]。

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突破 120 万亿元和 1.2 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 4 亿人, 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中国不仅推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 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在全球更大范围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提出破解人类面临共同挑战的重大倡议,指出“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9]“我们要直面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重大现实问题,关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关爱贫困民众,让每一片土地都孕育希望”[20]。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以中华民族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人文情怀为旨归,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载体,不仅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彰显了努力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文化自觉。共同富裕、共建共享、命运与共,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鲜明特色,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大同”理念的当代诠释。


注释

[1]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求是》,2020 年第 16 期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

[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求是》, 2020 年第 14 期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1 年7 月

[5]《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社,2018 年 11 月

[6]《刘向·九叹》,汉

[7]《万里长江绘宏图——习近平总书记沪苏纪行》,新华社,2020 年 11 月

[8]《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新华社,2021 年 3 月

[9]《习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 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韩正陪同考察并出席座谈会》,新华社,2019 年 1 月

[10]《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新华社,2018 年 10 月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2017 年 10 月

[12]《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新华社,2017 年 3 月

[13]《习近平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 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祝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新华社,2015 年 2 月

[14]《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纪实》,新华社,2018 年 4 月

[15]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求是》,2020 年第 16 期

[1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新华社,2015 年 1 月

[1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李克强主持 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新华社,2016 年 1 月

[18]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求是》,2022 年第 10期

[19]《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新华社,2021 年7 月

[20]《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新华社,2021 年7 月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国持续扩大内需具备有利条件
下一篇:提升数据安全治理效能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