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金融 > 正文

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增量已超去年全年——

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

本报记者 孔德晨  2023-12-15 19:25:53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年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3.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增量已超去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65万亿元,同比多增1301亿元……1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晒出11月金融“成绩单”。专家表示,11月信贷保持平稳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有助于市场信心恢复,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向好发展。

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高于名义经济增速

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2.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3.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当月净投放现金1660亿元。

看人民币贷款,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36.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仍高于名义经济增速。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9万亿元,同比少增136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92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9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33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2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0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46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09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07亿元。

看人民币存款,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84.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2%。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5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089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487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329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57万亿元。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分析,银行通常在四季度减少信贷投放,因此11月是传统信贷小月,“考虑到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的情况,这个超过万亿元的增量已经不低”。

社融增速延续回升态势

近年来,中国贷款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根据央行数据,目前,中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超过300万亿元;近年来,中国每年贷款新增20万亿元左右,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0多万亿元。

初步统计,今年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3.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9万亿元。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4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556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1万亿元,同比少增447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357亿元,同比少减291亿元;委托贷款减少386亿元,同比多减298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97亿元,同比多增56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203亿元,同比多增12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330亿元,同比多726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15万亿元,同比多4992亿元。

根据央行数据,前11个月企业贷款利率为3.89%,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有统计以来的历史低位。“这说明在贷款延续平稳增长态势的同时,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贷款结构进一步改善。”曾刚说。

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曾刚认为,货币政策向“精准有效”转变,意味着中国未来宏观货币政策,尤其是信贷政策不会单纯考核总量的变化,而是讲求高效的规模扩张,让资金真正流入到有有效需求的经济主体中去,这是对于中国货币政策的边际优化举措。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定力,既保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又避免‘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曾刚说。

不过也要看到,目前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的稳定性、持续性仍有待提升,也需要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更有力地增强市场信心和预期。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为使政策效果更为有效,应强化货币政策和财政、产业、区域、科技政策等之间的协调配合,积极盘活被低效、无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实现信贷结构“有增有减”、融资结构“有升有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鼓励发展创业投资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