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本报记者 王林 2023-06-30 18:47:27 中国能源报
5月底至6月初,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先后宣布,加入特斯拉充电网络。这是特斯拉去年11月宣布开放充电网并邀请充电网络运营商和汽车制造商加盟之后迎来的首批成员。
据了解,一直以来,特斯拉采用的是北美充电标准(NACS),而包括福特和通用在内的大多数汽车制造商的电动汽车都使用联合充电标准(CCS)。如今,福特、通用、特斯拉“站到一起”,不仅引发了两大充电标准之争,甚至可能整合美国电动汽车充电市场。
特斯拉充电网“迎新”
根据福特汽车和特斯拉达成的协议,2024年初,福特电动汽车将通过适配器与特斯拉在北美超过1.2万个超级充电站连接;2025年开始,福特将为下一代电动汽车配备兼容NACS接口的充电端口,届时将不再需要适配器即可接入特斯拉充电网。而根据通用汽车与特斯拉达成的合作,2024年,通用电动汽车开始通过适配器与特斯拉充电网连接;2025年开始,将在旗下电动汽车上安装NACS充电接口。
特斯拉表示,2024年将使用其开发的一种适配器将拥有CCS接口的福特和通用电动汽车连接到特斯拉V3超级充电站。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指出,对于特斯拉来说,其他汽车制造商加入其充电网络,可以改善特斯拉充电网络使用率并增加充电收入。美国金融服务公司Piper Sandler估计,到2030年,非特斯拉车主将为特斯拉增加30亿美元充电营收;到2032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4亿美元。
美充电标准可能统一
一直以来,汽车行业充电标准不统一屡遭诟病,有汽车制造商甚至嘲讽“电动汽车发展迅猛,但却在插头问题上不断“扯皮”。而近年来,特斯拉超级充电桩扩充速度明显加快,根据该公司数据,2021年底,特斯拉超级充电桩约为3万个,今年4月已经增至4.5万个。特斯拉表示,今年下半年将再完成1万个超级充电桩的建设,这意味着到今年底总数量将突破5万个。
此次特斯拉、福特和通用达成的“共享充电”模式,无疑将美两大充电标准之争推上了台面,可能会迫使其他品牌加入,进而将NACS确立为美国电动汽车充电的首选标准。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调查发现,CCS相较于NACS并不可靠,旧金山湾区675个CCS快速充电桩中有近1/4无法正常工作;另外,NACS在北美拥有规模优势,是该地区最常见的充电标准,使用NACS充电接口车辆的数量是CCS的两倍,配有NACS接口的充电站比配备CCS的多60%。
特斯拉表示,NACS接口尺寸虽然只有CCS组合充电系统连接器的一半,但功率却是其两倍。毕马威全球汽车行业主管加里·西尔伯格则表示,特斯拉的充电桩通常位于安全、便利的黄金地段,而且使用起来简单方便。
“共享充电”将带来新挑战
美国CNBC新闻网指出,特斯拉“共享充电”模式将给其他汽车制造商的电动化转型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并影响全美电动汽车充电领域。
阿特拉斯公共政策咨询公司创始人尼克·尼格罗表示:“如果特斯拉的充电网络继续扩张,覆盖更多类型车辆,每个人都会受到某种形式的影响。”
“‘共享充电’给专业充电公司敲响了警钟,只有拿出与特斯拉相当或更好的充电产品和服务,才可能留住客户。”卡车风险投资公司创始合伙人赖利·布伦南坦言。
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的“分享欲”不止如此,该公司还打算向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商开放部分汽车操作系统源代码,打造一个类似于安卓系统的电动汽车系统标准。
如果特斯拉将汽车操作系统软件开源并商业化,意味着特斯拉将与谷歌和苹果展开竞争。谷歌目前已经推出了一款基于安卓系统的汽车操作系统,苹果也于去年6月推出车载系统。
总体而言,特斯拉的“开放和共享”理念正在搅动美电动汽车行业。“这种‘分享式’的合作关系将满足不断变化的充电需求,为创建一个更具可扩展性和更强大的电动汽车基建市场铺平道路。”电动汽车充电解决方案提供商“转换能量”公司首席执行官卡特·李称。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中国汽车在中东拥有巨大发展潜力”
下一篇:墨西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