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治理盐碱耕地 盘活存量土地
本报记者 肖家鑫 2023-06-26 15:45:17 人民日报
“今年的小麦亩产达1000斤,现在大豆、玉米长势也很喜人。”望着绿油油的庄稼,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金丰农场负责人庞增华喜上眉梢。眼前这一大片耕地,曾是重度盐碱的撂荒地,如今已变成稳产增产的粮仓。
据介绍,东营区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等耕地保护措施以来,金丰农场流转周边近7000亩农田进行土地改良,种植效益逐年提高。
金丰农场的变化是东营区耕地保护取得成效的缩影之一。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实施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引进耐盐小麦、耐盐大豆、耐盐高粱等品种,治理盐碱耕地总规模达0.83万亩。
除了治理盐碱耕地,面对不少废弃油井、闲置厂矿大院,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利用、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东辛片区城市更新现场,塔吊林立,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处处废弃的油田厂矿大院。“东辛片区城市更新一次性拆除废弃厂矿大院28处,腾出土地1100亩,为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建设释放更大空间。”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营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成武说。
作为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东营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力度,加快老城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闲置厂房专项整治等,推动低效用地出清、盘活、提效。近3年,东营区完成再开发利用土地3000余亩,土地供应率保持在85%以上。
东营市副市长、东营区委书记苟宏水表示,东营区将坚持破解制约和完善机制相结合,用好增量,挖潜存量,进一步探索资源型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国最长深水油气管道进入调试阶段
下一篇:养老院来了年轻人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