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浙江东阳城东街道寀卢村——
本报记者 刘军国 廖睿灵 2023-06-20 14:41:19 人民日报
田间,无人翻耕机缓缓移动,一只只白鹭在翻耕后的水田里嬉戏觅食;远处,稻田连片,绿意盎然,一架植保无人机正在作业。
浙江省东阳市城东街道寀卢村,一幅美丽的生态农业画卷徐徐铺开。
“现在机械化种植,一个人就能种好几百亩稻田。”37岁的郭江华在寀卢村流转了30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插秧机、无人机、无人翻耕机等现代农机一应俱全,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依托“千万工程”,寀卢村建起“田成方,路成框,树成行,渠成网”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寀卢村现拥有耕、种、管、收、烘干加工农业机械200多台(套),已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不只是机械化,智慧化也成为寀卢村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湿度、光照强度、土壤酸碱度、土壤肥力等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数据,随时可查。”东阳市城东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旭锋介绍,在加快建设数字浙江的背景下,寀卢村开发农房智管、数字田园等特色应用场景,大力开展5G农业示范园建设。
走进寀卢村党群服务中心,“智慧寀卢”云平台的大屏幕上,监测数据不断更新——土地缺啥营养、用的什么种子、什么时候种下、什么时候收割,数据都可以给出答案。“有了技术支持,农民种植效率更高了。”寀卢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卢阳春说。
既是“智慧田”,也是“风景田”。寀卢村的现代农业田园成为旅游“打卡点”。“除了水稻种植,我们还有水果采摘、休闲垂钓等项目,节假日里不少游客专程前来,体验田园风光。”卢阳春说。
油菜、早晚稻一茬接一茬,紫藤长廊、樱花大道穿插其中……“源于农业,也要坚守农业,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卢阳春说,“去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浙江主场活动就是在寀卢村办的,来了不少游客。”
田园变公园,农田变景区,20年来寀卢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村集体收入和农民年人均收入分别从2003年的70余万元、8000多元,增长到2022年的425万元、8.2万元。“我们村的村民种粮有补贴,卖粮有钱赚,还有旅游带来的收入。”卢阳春说。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美乡村。在“千万工程”带动下,寀卢村将人居环境提升与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等有机融合,开展道路整治、水系连通、景观节点建设等项目,村庄颜值越来越高,先后获评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让美丽田园不断增值,寀卢村深化一二三产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响“寀卢严选”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村内企业转型升级;深化农旅融合,吸引游客观光旅游。
“今年我们村里的农业科技馆要开馆了,以后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来,了解农业知识、体验一下露营营地……”说起寀卢村的未来,卢阳春信心十足。
(人民网记者张丽玮参与采写)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国收获冬小麦进度过九成
下一篇:G60科创走廊,在连接中快速生长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