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总体配额履约率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五
本报记者 渠沛然 2023-06-13 18:13:52 中国能源报
“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后,我们调研走访发现,履约任务最重的山东省和核定应履约发电企业数量排名第二的江苏省,均取得显著降碳成绩,大排量小机组作为降碳重要力量,数量也呈下降趋势。但部分发电企业在信息披露上仍存在未披露、披露不及时和披露质量不高的情况。”环保机构组织自然田项目官员熊一璇在日前举办的《重点区域山东江苏煤电降碳调研和倡导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称。
从首个碳市场履约周期可以看出,总体配额履约率达99.5%。与此同时,督促发电企业及时、合规、高质量地披露排放表,提高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十分迫切。
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项目总监张英豪建议:“未来,生态环境部门、碳排放单位、碳核查技术服务机构应当更加关注公开信息,确保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披露率提升
山东、江苏是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的煤电装机大省,装机总量分别为1.03亿千瓦、7921万千瓦,是碳排放集中地区,履约压力大。在第一个履约周期内,其煤电降碳情况成为观察全国碳市场效果的样本。
就披露率来看,山东和江苏的披露率均有提升,且两省均呈现出一定的改善趋势。“部分发电企业之所以未能按时公开信息,也是由于第一个履约周期内,企业对于公开排放表的业务能力不够熟练所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冠疫情及网站本身存在的技术障碍影响。”熊一璇说。
在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山东和江苏核定履约发电企业披露的低位发热量检测信息完整度均较高,问题比例低于8%。更多企业对履约工作越来越重视,乃至委托第三方编制碳排放报告。
熊一璇指出,在实践中,大企业具有完善的管理,通常会有专人负责碳排放履约相关工作,进行规范检测与月度存证。“而小企业在这方面则缺乏经费和经验,通常采用缺省值,导致其配额存在缺口。”
据了解,以山东省信发集团控股的聊城鑫源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单位2020年排放量全国最高,然而该集团在两年间实现的碳盈余总量为1759万吨,在碳市场成为卖方。
这意味着发电行业或将长期维持大体量发电企业碳市场获益、配额缺口小发电企业买单的局面。“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小发电企业机组难有根本性改变,碳排放量难以大幅度减少,面临着长期作为买方和难以进一步节能降耗的困境。” 熊一璇说。
加强有效监管
《中国能源报》记者注意到,山东、江苏两省未完成履约的均为小机组企业。《报告》指出,山东公布的6家未完成履约企业的配额缺口共计110.55万吨,但累计处罚仅13.81万元;江苏公布的2家未完成履约企业的配额缺口共计16.57万吨,累计处罚只有5万元。
“以收盘价计,应清缴缺口配额金额与处罚金额之间,分别有430多倍和170多倍的差距。处罚力度与违法程度不匹配。”熊一璇认为,“目前,我国未清缴的平均处罚金额仅为0.105元/吨。同样的情况,在欧盟,企业将会被处以100欧元/吨的罚款。”
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委会碳减排标准组组长颜磊表示,碳市场属于政策性市场,也受经济环境影响,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重点排放单位节能减排。“它的管控主体或者第一要务,是通过奖优淘劣让那些高排放的企业真正的采取低碳措施。碳市场制度的设计,尤其是履约奖惩机制的制定,决定它能否实现上述目标。”
“除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管,社会公众的参与也是有益的补充,尤其是在碳市场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备的情况下,需要公众的监督以良性互动的方式,促进碳市场发展。” 颜磊建议。
提高履约能力
“发电企业可以主动对机组进行节能降耗改造,管控煤炭消耗,以便在碳市场获益。中小发电企业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等方式提升履约能力,消除政策信息差。” 熊一璇建议。
“在燃煤电厂的优势还无法替代时,管控燃煤电厂的煤炭消耗,提升效率减少碳排放,对机组进行节能降耗改造,可以在碳市场上争取更多主动性,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利。”熊一璇说。
某不愿具名业内人士表示,稳步推进300MW以下运行年限久、污染大、能耗高的大排量小机组淘汰工作十分必要,也非易事。“应该尽量改变淘汰关停的煤电机组关而不拆的局面,优化本地发电企业机组结构,减少本地发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关注单机容量在10MW以下超小机组的的情况,对符合淘汰条件的机组应关尽关,发挥能效较优小机组的调峰优势。”
从配套政策支持来看,碳市场目前仅有《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作为最高级别的监管依据,监管效力及力度较弱。“长期来看,还需要系统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体系支撑,以便更有力度地监管重点排放单位的履约行为,提升中小发电企业履约能力。促进发电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熊一璇建议。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球规模最大光伏电站开工建设
下一篇:浙江义乌:处理污水与光伏发电上下兼备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